南京滅蟑公司,您了解蟑螂嗎?
褐帶皮蠊
形態特征:體長10-15毫米,呈黃棕色,雌雄性均有翼翅,但雄性翼翅較長。擅跑(在超高溫下也會飛行)
生命周期:雌性蟑螂卵鞘形成后一天即可生成16只蟲卵。卵鞘尾部粘合,分散廣泛。蟲卵孵化需要1-2個月。蟲蛹發育成熟需要2-4個月。
習性:溫暖的建筑物;擴散范圍非常廣泛。夜間活動,雜食性。
德國小蠊
形態特征:體長12-15毫米,胸部呈褐色,有兩條暗色帶。雌性與雄性翼翅與軀干同常,略微重疊。擅跑或爬(足部生有粘附結構)
生命周期:雌性蟑螂孵化前,卵鞘中會攜帶35-40只蟲卵。1個月內即孵出。蟲蛹需要6周到6個月的時間發育成熟。
習性:常見于溫暖的建筑物中,如廚房和船舶。喜高溫高濕環境。夜間活動,雜食性。
東方蜚蠊
形態特征:體長25-30毫米,深褐色到黑色不等,雌性翼翅不發達,雄性翼翅長度可遮蓋3/4腹部。擅跑,不擅飛行。
生命周期:雌性卵鞘攜16只蟲卵。孵化需要2個月,蟲蛹發育成熟需要5-9個月
習性:建筑物,較其他蟑螂更能耐低溫,因而常見于戶外,垃圾堆上。夜間活動,雜食性
美洲大蠊
形態特征:體長28-44毫米,呈亮紅褐色,雄性翼翅較軀干長;只有雌性翼翅正好蓋住腹部,擅跑(超高溫下能飛行)
生命周期:在產卵前幾天,雌性蟑螂卵鞘中攜有6-28只卵。有時會粘合在一起。孵化需要1-2個月,蟲蛹發育一般需要5個月,但有時需要15個月。
習性:主要見于建筑物,下水道,地下層,管溝和豎管中。夜間活動,雜食性 蟑螂的種類一共分有以下三個科。
1、蜚蠊科。有以下9種:東方蜚蠊、麗郝氏蠊、斑蠊、美洲大蠊、澳洲大蠊、褐斑大蠊、淡赤褐蠊、黑胸大蠊、日本大蠊。
2、姬蠊科。有以下4種:德國小蠊、廣泛小蠊、擬德國小蠊、京都小蠊。
3、折翅蠊科。只有1種:蔗蠊。
目前我們國內在家庭、賓館、酒店、餐館等場所發現的蟑螂主要只有三種:德國小蠊(小蟑螂)、美洲大蠊(大蟑螂)、黑胸大蠊。
1、辨認特征
德國小蠊是室內蟑螂中體型呈茶褐色,雌蟲色略深,成蟲和若蟲前胸背板都有2條平行的黑褐色縱條。翅發達,雄蟲的伸近腹端,雌蟲的超過腹端。
2、地理公布
德國小蠊遍布全世界以及我國的各省(區)。它在黑龍江、內蒙古、新疆等地為優勢種,也是其他地區醫院、賓館、飯店等和火車、船舶上的常見種。
3、生活史
雌雄蟲通常接近同時成熟,在成蟲期的第7—10天中交配。雄蟲一生可多次交配,但雌蟲只一次。雌蟲在交配后2—3天就能產生出卵莢。卵莢7—9毫米長,略中彎形,較其他種類的為細。
德國小蠊生活史的一般數據,包括雌蟲一生產卵莢數、卵莢內卵數、卵期天數、若蟲蛻皮次數、若蟲期天數、成蟲壽命及生活史周期。
但是這些數據,可因環境條件而有較大變化,例如若蟲期在不良條件下可長達125天。在6種常見蟑螂中,德國小蠊產卵莢數最少,最多為8個,但每個卵莢含卵數最多,平均35個。
影響生活史最大的環境因素是溫度和食物。例如在19攝氏度時,若蟲期可長達147多天,而在31攝氏度,只需41.7天。溫度也影響卵的孵化率。
4、生態習性
德國小蠊需要溫暖、水分和食物。在住宅,它以侵害廚房和浴室為主,也見于飯館、機關食堂、食品加工廠及船舶等等。
它以各種有機物為食,尤愛發酵的甜味食品。這種蟑螂,特別是帶莢的雌蟲和若蟲,對水的需求尤較食物為迫切。
如有水源,就是沒有食物,成蟲一般能存活1月有余,但若蟲只能存活10天左右,如缺水,也無食物,則成蟲在2周內死亡,若蟲能存活的時間更短,受饑渴的個體,在白天也會從棲息場所爬出,到處覓食。因此搞好上述場所的衛生,也有利于對它們的防治。
德國小蠊由于蟲體較小,常在縫隙中棲藏,尤其是木質家具的縫隙和角落,更是它們經常棲藏場所。這是因為木質材料的保溫和保濕性能較好。但是在大賓館的廚房中,木質家具已少見,它們也可侵入金屬柜櫥、瓷磚縫內棲息。
德國小蠊是較耐寒冷的蟑螂。它的成蟲和高齡期若蟲也偶見于室外,可在室外垃圾中生活。
這種蟑螂由于生活史短和適應性特強,以及由母蟲攜帶著卵莢內的卵,胚胎發育受到較好的保護,孵化率高,所以,它們的繁殖率很高,居常見6種蟑螂之首,因此,它是城市蟑螂中最難防治的一種。德國小蠊的繁殖最快,危害也是最嚴重的。
而且德國小蠊對某些蟑螂藥已經產生抗性,藥物對它來說沒有一點效果,它也是蟑螂中最難滅除的一種。目前全球公認的好用的蟑螂藥是殺蟑膠餌,它不但能有效地滅除蟑螂,而且還可以讓蟑螂滅絕斷根。
另外還可以保持長達一年以上的效果,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蟑螂藥一般都是安全對人無害的,也是目前環保的蟑螂藥。